云南河口 两河汇一江 一城连两国

发布时间:2019/7/15 10:40:04


河口站。


中国东方红型内燃机车。田 瑜 摄


河口口岸上中国—越南商贸城。


展现河口特色美食故事的街头雕塑。 刘昊亮 摄


成熟的杨梅正等待出口越南。

  夕阳西下,晚风跨过南溪河,向对岸徐徐吹来。
 
  天光渐暗,城市里的灯光依次点亮,连接中越口岸的公路、铁路桥上一片璀璨。
 
  迷幻的霓虹灯、摇曳的芭蕉叶、充满异域风情的咖啡馆,让这座河谷中的小城显得安静而祥和。
 
  这里是中越河口口岸,中国陆路的最南端。
 
  这里两江汇流,是云南最早开埠通商的地方。
 
  从春城昆明出发,沿昆玉河铁路一路向南而行,午后即可抵达位于中越边境线上的小城河口。漫步在滨江大道上,随意走进一家冷饮店,要上一杯鲜榨的冰镇柠檬汁或百香果汁,轻咂一口,凉气沁人心脾。此时,骄阳不算炙热,微风早已清爽,正是河口一天中最好的时光。
 
  云贵高原哀牢山脉地势北高南低。千百年来,红河水系与珠江水系南溪河流域汇聚冲刷而成的红河平原呈“V”字形聚拢,汇流由河口起始,辐射大半个中南半岛,当地取意“两江汇聚之地、大河入海之口”,得名河口。
 
  来到河口,异域风情街是必游之地,仲夏时节,河口气温已近40摄氏度,但在异域风情街上,气温似乎还要更高一些。
 
  1910年,滇越铁路通车,随火车而来的法国工程师在河口建起法式洋房以供居住。100多年后的异域风情街建筑,真实还原了当年法式车站独有的浪漫元素:黄墙、红瓦、白砖、深窗。
 
  如果仔细观察,你会发现,异域风情街上以“滇越”和“咖啡”命名的餐饮店铺超过了1/3。
 
  19世纪末,咖啡随滇越铁路走进了云南,走入了云南人民的生活,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扎根在了中越两国人民的食谱中。百年滇越铁路沿线的山中居民至今仍保留着种植咖啡的习惯。辟房前屋后小块空地,自种自采、烘焙研磨,不放糖的苦咖啡异香扑鼻、提神醒脑。当年法国人带来的波尔多品种,如今成了老人们舌尖上的回忆。
 
  异域风情街上,咖啡充满了小资情调。冬季饮一杯意式热咖啡,让浓香苦涩顺喉而下,犹如尝遍世间百味;夏日的选择则要丰富得多,但冰滴咖啡仍是人们的最爱,把冰块铺在研磨好的咖啡末上,在温度和重力的双重施压下,冰块融而化水,透过咖啡垫层,一滴一滴落进杯中,这让等待和畅饮都成了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。
 
  随滇越铁路而兴起的咖啡文化和云南本土的普洱茶文化,在红河这片土地上各展其美、相得益彰,却又惊人的和谐。
 
  时值6月,正是热带水果大量上市的时节,在海关人员通关通道前,等待出入境的两岸边民排起了长龙。自行车拆去座位,搭上货架改装后,装满了出口的杨梅、百货,拉来了热销的咖啡、瓜果,货物堆码得极高,看似摇摇欲坠,却又十分安稳,车辆移动时,只见车行,难觅人影。
 
  作为成形最早、门槛最低的国际贸易都市,每天8时,海关开关放行的一刻,人流车流涌动、小商贩的吆喝声不绝于耳,形成了河口独特的一景。
 
  沿滨江大道游走,走过拱顶造型的“中国河口”海关关口,就能看见不远处的街心花园中心,铜质地标上“中国西南最低点,76.4米”的字样清晰可见。
 
  火车的到来,拉近了边城与内地的时空距离,但在游客眼里,这里依然是中国的南大门、越南的北风窗。热带气候包裹下的“两国一城”,汇聚了中、越、法三国气息,让河口这座小城充满了异域情调。
 
  在中国—越南商贸城中,越南产的沙滩鞋、拖鞋以质优价廉、方便携带成了游客必选的购物单品;越黄(越南黄花梨)木质工艺品,雕工精细、品质上乘,是中高端游客的最爱,而价格更亲民的速溶咖啡、干果制品等小商品同样让人趋之若鹜。
 
  2016年,为提升城市品位,原滨江大道上的越南街被整体搬迁至北山经济技术开发区,以规模更大、更为规范的中国—越南商贸城的形式出现在游客面前。
 
  同年,建于城区半山至高点,以“看山望水·享受异国风情”为主题,分为山花浪漫区、台地花海区、丛林绿海区、景观湿地区、热带果香区和当地景观大树区6个板块的河口口岸森林公园正式开工建设,并于次年向市民开放。
 
  层叠堆砌的山石上,涓涓细流倾泻而下,汇入如满月般的人工湖中,取意“团团圆圆”。沿木质栈道拾阶而上,不远处是由一座主塔、两座副塔组成的当地地势最高的建筑群——观景塔。站在高36.8米的9层主塔上,近能望山、远可观水,极目远眺,中越美景尽收眼底。
 
  夜晚的河口口岸森林公园则成了光与影的天地。无论身处城区的哪个位置,均可看见灯火璀璨的观景塔。公园中,湖水涟漪,将湖中纳凉亭的倒影层层外送。微风和煦的步道上,蹒跚学步的孩童不时追赶着从身前掠过的慢跑人群,嘴里大呼小叫,莫名兴奋。此时的口岸森林公园里,灯光梦幻、微风清雅,吹散了游人一天的疲惫,轻抚着夜色下的口岸。
 
  得益于热带季风雨林温热型气候,河口及其附近区域的热带植被茂盛,水果四季不败,造就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——鲜酸香。
 
  清晨,等待了一夜的胃腹开始抗议,此时选择越南卷筒作为早餐最合适不过了。
 
  清爽的米浆用勺舀起,摊在蒸汽透过的纱布上,盖上锅盖清蒸十几秒,米浆固化成米皮,薄得透明、温润如玉、米香扑鼻,撒上葱花肉末、细碎香菇,在娴熟的手艺下,一根筷子上下翻滚,卷成条状即可食用。
 
  与其搭配的蘸料同样别具一格,新鲜采摘的小米辣椒用石臼舂细,佐以葱花、香菜、蒜头等当季配料,浇上老板秘制的料汤,碗中顿时香气四溢,即便老饕也欲罢不能。
 
  若是你嫌蘸料不够酸爽,想加点醋,那你可能要大失所望了。在河口,醋是没有市场的,当地的传统吃法是在蘸料中挤上几滴新鲜柠檬汁,既提鲜又开胃。
 
  当然,河口美食不止于此,越南卷筒只是因为方便快捷、健康卫生占据了一席之地。
 
  如若三五人同行,那么午餐不妨选择越南粽粑、菠萝鸡杂,晚餐来上几盘嘎拉包肉、龙爪木瓜、竹筒饭,价格实惠,风味十足。如若想挑战胆量,那么街头黑暗料理鸭仔蛋和海防酸肉值得一试。
 
  除了美景和美食,河口还有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。
 
  1908年,面对强敌,同盟会在西南地区筹划了第六次起义(即“戊申河口之役”),也打响云南反对满清专制统治的第一枪。起义军以“横刀不虑头点地,只意江山易新人”之气势,攻占河口城,进军滇南重镇蒙自、个旧两地,威震全国。现在,河口县城东南炮台山上,3个对准不同方位的古炮台遗址依然清晰可见,默默向世人讲述着历史的过往云烟。
 
  2001年,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暨河口起义93周年,河口海关旧址被重新维修后,改建为同盟会河口起义纪念馆。馆中,当年同盟会使用过的枪支、火炮等依然存在。2008年5月18日,河口起义百年之际,该馆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。
 
  如今,这里不仅是边境口岸弘扬爱国主义精神、加强党史教育的基地,也成了河口对外旅游宣传的窗口。
 
  徜徉在夜色中,边城河口温柔妩媚。漫步在口岸上,异国风情扑面而来。